金言 | 偷工減料換了個面孔
記得麥當勞和肯德基剛進中國時,一塊雞或一個漢堡加一盒薯條就可以讓一個成年人基本吃飽,當時看來,價格是比較貴的,但給人的感覺很實在。現在不但價格漲了,主要是所有的東西都幾乎縮小了2/3,與在美國和歐洲吃的相差已經很大,盡管歐美國家吃的價格漲了一些,但量并沒有太多的縮小。
張金 中國鍛壓協會執行副理事長秘書長
這種“一邊漲價一邊縮水”的營銷模式似乎讓中國人樂此不疲,用的淋漓盡致,幾乎波及到各個行業。特別地被一些餐飲和網絡銷售行業所青睞。追根溯源,這種營銷哲學在改革開放之初,曾作為盛極一時的營銷理論在中國廣泛傳播,在一段時間內被人們奉為“經典定律”,我都讀過這樣的宣傳文章和論著。
實踐證明,任何一種營銷策略都不能濫用,用過了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惡劣影響。“一邊漲價一邊縮水”的營銷策略已經成為一種推動“不誠實”商業的營養液,值得所有從事營商文化的研究者重視。不能一邊攬眾(流量),一邊樹品牌(質量),一邊又溫水煮青蛙式地進行慢性自殺。
那么,為什么會有過分的“一邊漲價一邊縮水”的思維和行為存在呢?仔細追究起來,應該是一種“要求回報和愚弄文化”在作祟,把“欺騙”和一窩蜂“從眾”發揮到了極致,值得深思。
機械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和機械零部件制造企業必須注意這種現象對行業的侵蝕,堅持保質保量,誠實誠信和物有所值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不然可能會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嚴重一點兒就是“圖財害命”。
這種“一邊漲價一邊縮水”的營銷模式似乎讓中國人樂此不疲,用的淋漓盡致,幾乎波及到各個行業。